1

  游戏治疗的起源——精神分析学派

  游戏治疗从儿童的娱乐活动发展成一种心理治疗技术,历经了许多游戏治疗师的尝试和创新,其中精神分析学派对其发展贡献良多。

  游戏与儿童心理咨询的首次结合,源自1909年弗洛伊德的第一例儿童心理分析案例“小汉斯和大坏蛋”。面对患有恐惧症的儿童当事人,弗洛伊德以游戏方式去除他内在的恐惧感。弗洛伊德认为,游戏和其他的心理事件一样都受快乐原则的驱使。游戏能够满足儿童的愿望,使儿童掌控创伤事件并使受压抑的敌意冲动得到发泄。

  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都相继将游戏纳入儿童心理咨询中。 1919年,胡格——赫尔姆斯( Hug-Hellmuth)首次正式在心理治疗中运用游戏,她通过游戏与儿童接触和建立咨访关系,并在游戏中与儿童的潜意识进行交流。其后,安娜·弗洛伊德在咨询的准备阶段使用游戏,并通过在游戏中与儿童的互动来建立彼此之间的工作联盟( Therapeutic Alliance)。另一位精神分析学派的治疗师克莱恩(Klein)则将游戏作为一种治疗方式在对儿童的心理治疗中直接使用。她视游戏为儿童潜意识的一种表达,透过此种与“自由联想”相类似的形式,治疗师便能直接对儿童进行治疗和干预。

  2

  其他游戏治疗学派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是游戏治疗发展的黄金时期。游戏治疗领域呈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众多崭新的游戏治疗方法和理念不断被游戏治疗师创造并运用到心理治疗中。其中,主要的游戏治疗流派和技术包括了结构主义游戏治疗、关系游戏治疗、阿德勒游戏治疗和儿童中心游戏治疗。

  3

  结构主义游戏治疗

  结构主义游戏治疗师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游戏之中,通过游戏治疗有目的性地指导儿童。1938年,莱维(Levy)提出了释放疗法(Release Therapy)。该疗法为患有应激障碍的儿童提供材料以及玩具让其重建应激场景,并在治疗师的支持下帮助其反复模拟和重现应激事件,其目的在于宣泄并去除儿童的负性思维和情绪。同年,所罗门(Solomon)也提出了积极游戏疗法(Active Play Therapy)。在积极游戏疗法中,治疗师通过与儿童的互动指导儿童,并注重发展儿童适宜社会的行为。同时所罗门强调塑造儿童的时间观念,促进现实生活和过去的应激创伤事件的分离。

  4

  关系游戏治疗

  关系游戏治疗(Relationship Therapy)是与结构主义游戏治疗同一时期出现并逐渐发展的,是另一个游戏治疗流派。关系游戏治疗的理论来自于兰克( Rank)的出生创伤论。出生创伤论认为出生时所带来的应激和创伤使个体害怕个别化(Individuation)的进程。关系游戏治疗认为治疗师与儿童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本身就有治疗的作用。治疗师通过与儿童之间应建立紧密的关系确保儿童能在安全的环境下个别化,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5

  阿德勒游戏治疗

  阿德勒游戏治疗始于阿德勒和他的个体心理学。个体心理学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是根据人生过往的经历和经验而对所遭遇的现实做出解释。因此,阿德勒认为儿童可能会因为过往经验不够而采用不正确的方式看待既定的现实。相应的,游戏治疗师需要在游戏中帮助儿童从其他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从而改变不利于其自身发展的观点和现状。

  6

  儿童中心游戏治疗

  儿童中心游戏治疗源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 Rogers)的当事人中心理论。该疗法起初被称为非指导性游戏治疗( Nondirective Therapy),它的创始人是罗杰斯的学生亚瑟兰(A xline)。亚瑟兰认为游戏治疗存在两种模式,指导性游戏治疗和非指导性游戏治疗。指导性游戏治疗强调对儿童的心理指导而否定了自我成长的力量;非指导性游戏治疗对自我成长的力量给予了肯定,并认为游戏治疗师应为儿童提供一个温馨的发展。基于非指导性的思想,在儿童中心游戏治疗过程中,治疗师需要将儿童在解决自己的心理和情绪问题时所遭遇的阻碍降至最小,并通过对儿童的无条件积极关注来营造宽松且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治疗,让儿童自己解决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

  时至今日,游戏治疗已经发展为重要的儿童心理治疗技术之一,并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治疗手段。1986年,美国游戏治疗协会成立,该协会的成立标志着游戏治疗步人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游戏不再局限于扮演儿童心理干预中的辅助角色,而是成为儿童临床干预的重要手段。随着更多儿童发展领域的心理工作者对游戏治疗予以重视,游戏治疗变得更加专业化,游戏治疗师职业规范也应运而生,这些都为游戏治疗的发展带来了更好的前景。

你会感兴趣的

  《用游戏与儿童的世界接轨——儿童游戏治疗实践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