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 4G 网络的普及,高速发展的科技将人们逐步带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风靡全球。人们的上网模式也正在逐渐由传统的电脑上网向移动上网变换。
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以前,学龄前儿童在家娱乐除了看动画片、玩玩具,就是小伙伴一起玩耍,现在的小孩只要有个手机或者拿个ipad就能在家安安静静的玩一整天。
然而,如何对待这种现象,对于孩子利用智能移动产品,家长应该报以怎样的态度,大家莫衷一是,各执己见。
支持的家长普遍持有这种想法:很多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被各种新奇的智能移动电子产品包围。现在的科技、移动互联网为已经是不可避免的现实,逾期对电子产品、各种APP应用围追堵截,避之唯恐不及,还不如改变原有的思维观念,给孩子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一份乐趣。
同时,现在的APP应用非常广泛,基本涵盖了所有的教育主体。
针对幼儿园学生,开发了各种益智休闲类的专题和游戏,以及识字和简单的音标、数学等,能够让孩子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学习,成长。
上了小学之后,APP所包含的主题就更加广泛了:从传统的语数英,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再到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无所不包。
能够让孩子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习,而是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端接入互联网来进行各种探究活动。从知识的深度、广度上来说,都是原有学习所不能比拟的。实时性,互动性良好,还能给孩子及时的反馈。
然而,持反对意见的家长也有他们自己的想法:
首当其冲的就是长时间接触电子屏幕,会对孩子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孩子往往没有足够的自制力,经常沉迷其中,会对视力、身体健康等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另外,移动设备接入网络中后,各种不良信息铺面而来,孩子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具备辨别的能力,容易在信息的海洋之中迷失自己,甚至走上错误的道路。
还有不少家长发现,现在教育类的APP往往突出游戏性,教育内容不够充实,教育性体现的不够突出和明显。
不少APP制作比较粗糙,画面不够精美,学习内容缺乏较强的针对性,操作不够简洁,趣味性和互动性较差,亲子互动内容少等问题。
孩子经常使用学习类的APP,往往会产生依赖心理,遇到难题,不愿意思考,而是借助各种APP来解决,这些行为都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影响巨大。
那对于APP的使用,应该持怎样的态度呢?堵还是疏?
笔者认为,在当今的社会,现在要完全禁止儿童接触各种电子设备,以及多种APP,也是不现实的。
毕竟现在的APP设备已经非常普及,而且涵盖的功能非常多,包括网上订餐,买票,住宿等,衣食住行都可以在网络上完成。
移动上网已经逐渐进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在地铁上、公交车里、咖啡厅里、火车站等地方,都可以看到人们拿着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在拨弄,因为拥有这样一个万能的电子设备,很多事情人们通过动动手指在设备上点几下就可以瞬间完成。
而且今后的趋势也是如此,所以一味的对APP说不,禁止孩子使用,对孩子信息素养的培养,今后的发展,更好的融入社会等都会有影响。
当然,也不是一味鼓励孩子无限制的使用APP,而是在家长的指引下,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使用,同时,注意时间安排,内容选择。
在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如何培养孩子正确使用APP的习惯。
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长全方位的指引。
首先,家长和孩子都要明确使用APP的目的是什么?是学习新知识,还是解决学习上的问题,还是纯粹为了休闲娱乐?
只有把目的搞清楚了,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规划。
1)如果为了学习新知识,包括幼儿识字,学数学,学音标或者是进行艺术类的训练,都要有目标。
在家长的陪伴下,有针对性的学习,并且学完之后要有反馈与评价,这样就能避免孩子把学习当成玩乐,不认真听讲,家长也能随时关注到孩子的情况。按照这个原则进行使用APP的话,能够保证孩子专心致志,提高学习效率。
2)如果是为了解决学习上的问题,那孩子在使用过程中就要更加慎重了。APP能在短时间内解答出孩子家长也不会的难题,但正是由于它的便利性,快捷性,只要一扫描题目,就能在几秒钟之内出现答案,容易让孩子对此产生依赖。
建议家长,在孩子做题期间杜绝一切电子产品,在所有作业都做完的情况下,在家长的监督下,使用APP来解答题目。
在寒假暑假中,APP的使用更加需要严格控制,防止孩子照抄网上答案来完成老师作业。
3)如果纯粹为了减压休闲娱乐,家长的着眼点主要集中在时间控制和内容审核上。对于孩子来说,每次使用APP的时间不宜过长,单次不超过半小时,每天不超过2小时。对于内容的选择上,不能任由孩子自行下载,最好是由父母把关。可以剔除一些不良信息对孩子的影响。
面对良莠不齐的APP应用,家长易采取疏的方式,制定好规则,最大限度充分利用APP的优势,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评论列表